行业资讯 分类
【城市印象】骑行浦江寻踪徐汇“艺文智岸”解码百年工业遗存的艺术新生必赢下载发布日期:2025-04-27 浏览次数:

  徐汇滨江是上海建设“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浦江西岸,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这里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南浦火车站、北票码头、龙华机场等交通枢纽,以及上海水泥厂、上海飞机制造厂等工业企业沿江而建。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这里从封闭的工业区逐步转变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开启了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文化艺术与科创产业的汇聚地,徐汇滨江既反映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又体现了上海市民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和艺术审美。作为《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中的“艺文智岸”,徐汇滨江与对岸的浦东前滩段两岸总长约10公里,其中徐汇滨江段为5.9公里,强化了沿岸地区文旅商体展融合和品牌塑造,以重点带动腹地城市更新和功能转型。

  本期“骑行浦江文化探索系列”,将探寻徐汇滨江“艺文智岸”段,该段定位为时尚活力·卓越水岸,必赢官网总骑行路线公里,是徐汇滨江最受市民喜爱的一段。

  骑行线路: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原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原龙华机场储油罐)→西岸艺术中心A馆(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厂房)→龙美术馆西岸馆(原北票码头)→启点1907(原南浦火车站)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三,周五至周日09:00-20:00开放;周四10:00-18:00开放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位于龙腾大道2350号,原为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上海水泥厂筹建于1920年12月,由民族工商业者刘鸿生等人创办,取名上海华商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1955年改名为上海水泥厂,曾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其生产的“象牌”水泥更是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上海海关大楼、国际饭店等都采用“象牌”水泥来建造。

  2009年,随着上海市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以及徐汇滨江片区规划改造升级的实施,上海水泥厂最终迁离了黄浦江畔,旧址迎来了新的改造设计,被改造成“西岸梦中心”,集商业零售、艺术剧场、户外街区等多功能于一体。

  其中,水泥厂的预均化库被改造成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设计在保留了穹顶中心屋面几何造型的基础上,巧妙地增设了新的结构框架,换上了全新的半透明聚碳酸酯材料,以适应场馆未来多功能场景的使用需求。此外,老仓库原有的送料天桥,原本用于将原料输送到建筑内部,如今也被精心保留,成为艺术中心别具匠心的设计元素。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位于徐汇区龙腾大道2380号,由五个储油罐组成,原隶属于中国最早建成的军用机场——上海龙华机场。该机场始建于1920年代,曾是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机场之一。1966年停用后,油罐被完整保留,并于2013年启动改造工程,历经6年时间,最终蜕变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保留了航空储油罐的外观,内部则被改造为艺术展览空间,展现了工业遗存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五个油罐通过覆土绿化的新地形串联起来。临近公路的1、2号罐相对独立,全部位于新地形之上;3、4、5号罐则有一半位于新地形之下,形成开阔的半地下公共空间。整个艺术中心是一个无边界的美术馆,将艺术、自然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

  西岸艺术中心A馆位于龙腾大道2555号,其前身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冲压车间厂房,在改造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建筑原本的工业气质。设计师将功能所需的设备和辅助用房设置在空间夹层中,同时新增的菱形网状钢结构与立面,让旧厂房与周边不断更新的城市环境重新建立起紧密联系。

  如今,这里是各类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设计时尚等优质活动与产业资源的汇聚地。在这里,飞机与艺术相遇,历史与现代碰撞,举办的各类艺术展览仿佛有了更深厚的底蕴。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龙腾大道3398号,原为北票码头。北票煤矿公司于1925年租用上海日晖港沿黄浦江一线的土地建造北票码头,最初是两座浮码头,全长120米。1937年,浮码头被拆走。1948年,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码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北票码头煤炭漏斗被保留,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以煤炭漏斗为核心,其 “伞拱” 悬挑结构采用独立墙体,由清水混凝土打造出兼具工业感和原始感的煤漏斗 “斗廊”,在力量感与轻盈感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众多中外传统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高规格展览。站在煤漏斗旁,仿佛能看到往昔码头的繁忙景象,而走进馆内,丰富的展品让人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内外的不同感受,让历史与艺术跨越时空交融。

  徐汇生活新地标“启点1907”,即南浦火车站旧址,位于瑞宁路288号,前身是日晖港货栈,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这不仅是上海最早的铁路货运栈,还是上海开埠后历史上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水陆联运枢纽。

  这里不仅保留了百年的铁轨、青砖、车站壁灯、木质雨棚等,连广场前的一颗百年乌桕也完好保留。历经沧桑的百年铁轨、月台、站房、仓库经过修复,青砖立面和墙柱还原如初。拱廊依旧,铁轨和车站时钟、时刻表保存下了工业记忆,旧车厢也成为呼应城市肌理的火车花园,成为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独特景观。

  徐汇滨江不仅有高质量展览云集的美术馆大道、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其间还点缀着造型各异的雕塑、典雅的海事塔及春意盎然的花卉绿地。此外,步行范围内即可轻松购买咖啡、简餐、甜品,极大提升了观展体验。同时,这里还设有跑步驿站、室外攀岩场、滑板广场、休闲营地、篮球场及亲子小运动场等设施,是春日里赏心悦目的运动胜地。

  如今的徐汇滨江不仅是文化艺术的殿堂,更是市民共享的休闲乐土。当人们骑行于滨江之畔,历史建筑的斑驳肌理与现代都市的流线型景观交织成独特画卷:既有老厂房改造的美术馆、艺术中心流淌着人文气息,也有智能设施与生态空间勾勒出的未来感场景。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人们在领略城市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中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想象,而这正是徐汇滨江在城市发展中构建起的独特逻辑——以建筑为载体,让过去与现在在此共生,让功能转型与人文关怀在此统一。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自上海发布、上海规划资源、乐游上海、上海油罐艺术中心、SHL建筑事务所、OPEN建筑事务所、一勺景观、大舍设计微信公众号,部分照片由陆杰、苏圣亮、田方方拍摄,部分素材来源自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沪南区地籍图》《档案春秋》等。

  原标题:《【城市印象】骑行浦江,寻踪徐汇“艺文智岸”,解码百年工业遗存的艺术新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